时间来到2022年,冶金地质走过了70年岁月。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在冶金地质工作的时光已走过26个年头,翻开昔日的相册,看到青涩的自己,也看到曾经一同工作的同事,点点滴滴浮现于眼前,我们从青青少年到两鬓微霜,始终热爱着冶金地质这片热土。
1996年,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来到与北京一河之隔的河北小镇--燕郊。当时冶金工业部第一地质勘查局除了一局的几栋办公楼,周边都是低矮的农舍和村庄,远远望去是绿油油的玉米地,走过铁道的立交桥便是一个刚刚开始动工的施工场地。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地勘院,在那里从事计算机数字化成图研究工作,当时成图室仅有的两台486计算机,那可是地勘院最上数的宝贝,为了这俩宝贝,我们进入机房工作必须穿白大褂和拖鞋,用手持设备将地质图的各种信息采集到计算机系统中,再进行地质资料数字化处理,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里我认识了孙姐、赵姐,如今她们已退休多年。
1997年,互联网还没有进入规模化实际运用之中,除了运用于教学,在其他领域还只是“概念股”,这一年我调到了一局信息中心从事信息化工作。记得当时我到位于北京西长安街的北京电报大楼,办理了电话拨号上网,通过调制解调器电话拨号实现了一局第一次与互联网联通,联通了世
界,通过浏览器为各个部门查阅资料。1998年,当时一局各地质队分布在河北迁安、滦县、邯郸、邢台,浙江衢州等地,各地质队向局机关各部门报送人事、财务等资料都是通过邮寄进行,每个月各部门收齐各种资料周期很长,有时长达半个月,因为当时通讯还没实现光纤传输,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电话线以信号形式传输。我们信息中心的同事通过充分调研和实际试运用,决定采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这一难题,购买了486型计算机并安装调制解调器,在一局招待所大会议室,为远在全国各地的队员进行技术讲解与培训,最终实现了“点对点”信息传输。信息化的进程从初期半自动化开始,每次传输信息需要调制解调器拨号,才能实现各地质队与局机关之间的互联。各种数据通过这种方式传输到信息中心,然后由我们信息中心分发给各个处室,通过信息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后来在冶金部信息中心举办的信息化研讨会上,我以《冶金地质信息化若干问题探讨》为题,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通过不断研讨学习,最终设计并部署了一局机关计算机局域网络,实现了信息共享,冶金地质总局也通过Exchange架设了邮件系统,实现了总局机关与系统内单位之间的电子邮件传输,标志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全面进入信息时代。
随着2000年的到来,计算机面临着千年虫问题(Year 2000 Problem),由于计算机存储限制,设计的纪年也为2位数,使得计算机在处理2000年1月1日以后的日期和时间时候,在99年到2000时,年变更为00年,在2000年1月1日零点工作停顿甚至是发生灾难性的结果。总局积极应对,调度信息中心对各局院计算机人员进行培训,我们立即行动,奔赴各单位、各地质队进行技术处理,使得计算机和应用系统安全度过了千禧之年。
2003年,中冶地建设集团成立,我到企业策划部从事信息化工作。记得当时计算机病毒异常活跃,经常造成电脑死机瘫痪,无法正常使用,为了让大家掌握基本的杀毒知识,确保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我积极探索学习、认真备课,通过讲座为同事们讲解了计算机病毒基本知识,同时为米兰(中国)部署了瑞星网络版杀毒系统和用友财务系统,建立了门户网站。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开始增强。2008年,中基发展米兰(中国)搬迁到了位于北京CBD的建外SOHO,后又搬迁到草房附近的非中心。几经辗转,2014年在总局的关怀下,米兰(中国)搬迁至位于北京顺义的总局产业园,信息化工作也随之逐步走向成熟。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冶金地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作为一名网络工程师有幸参与其中,参与建设了视频会议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参与制定了总局“十四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规划。利用钉钉平台开发了几十个管理审批流程,实现了数据多跑路,职工少跑腿。积极探索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推动项目管控信息化,加快管理创新。
回顾在冶金地质工作的26年,思绪万千。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与广大冶金地质网信工作者一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深刻领会新时代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新部署,发扬老一辈冶金地质人“三光荣”精神,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畏艰辛,做事用心,务实创新,主动作为,为冶金地质网信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